NEWS CENTER

推荐新闻

白酒瓶的美学世界

上传时间:2021-07-14

当一瓶陌生白酒静静躺在500ml的空间里,闻不到香气、尝不到口感,你对它最直观的印象是什么?答案是瓶子。中国白酒的瓶子,既是一场社会进化史,又是一场美学发展史,同时还是人们消费价值观的投影。

瓶子的时间地图

如果将白酒比作一位市民,瓶子就是它的着装,毫不夸张地说,我们的整个社会变迁、市场哲学都一丝不苟地投射在它上面。从中国白酒开始瓶装直到现在,它究竟发生了怎样神奇的变化呢?

白酒瓶

20世纪50年代以前——前瓶子时代

在使用瓶子之前,中国人的零售白酒都是用陶制坛子装的。大酒坛用泥封,小酒坛用蜡封,20年代以前基本上没有商标,了不起拿红纸贴上“汾酒”、“二锅头”这类字样。20年代之后,画工简单的油印商标才出现。

20世纪50年代后——玻璃瓶出现了

中国人的瓶装白酒在50年代前后出现,60年代城市开始大批量使用透明玻璃瓶,瓶型多类似今天的二锅头酒瓶,瓶盖大多是啤酒盖,所以家中喝白酒也要常备啤酒起子。乡镇地区的白酒,依然是使用瓷瓶、陶瓶。

20世纪80年代——瓶子的张扬时代

前20年中国人压抑久了,这时开始反弹,全国大小酒厂设计了五花八门的白瓷瓶子。葫芦形、白瓷琵琶瓶、八仙过海造型酒瓶……酒瓶收藏家们千奇百怪的藏品多产自80年代。当然,使用这些瓶子的酒厂绝大多数都倒闭了。

20世纪90年代——瓶子的“买椟还珠”时代

这是一个包装的买椟还珠时代。金卡纸、烫金、压凹、铜雕等新工艺满天飞。商家的目的只有一个:用一流的包装,二流的价格,卖出三流的产品。

2000年后——瓶子的战国时代

人们回归理性。瓶子开始反映品牌、产品的个性、内涵。茅台、五粮液主要产品继续沿用经典的白瓷瓶、白塔玻璃瓶。二锅头沿袭了60年代的“绿玻璃”记忆。郎酒创造出了“中国红”文化。洋河有了自己的“蓝”文化。每个一、二线名品白酒,都希望瓶子能够反映自己独特的品牌文化。

这些白酒瓶,意味着什么?

对于现在的白酒瓶子设计,它们究竟隐含了哪些文化密码、市场密码呢?它们是否用设计语言传递了白酒未来发展的某些可能性?下面一些经典瓶子案例或许能给大家一点启示。

坚守者——经典酒瓶的不变性

每个时代都要有坚守着,而对于传统酒瓶子的坚守者,它们的坚持不是因为古板,而是由于品牌性格的成熟。假如我们将茅台和五粮液的瓶子对调,无论怎么喝都会觉得不对味儿。当品牌的性格发展到一定高度,它的包装、口感、产地、价格已融为一体,共同象征着品牌的性格。无论是茅台的经典瓷瓶,还是五粮液一直传承的鼓型瓶,都承载了其本身的个性和性格,所以对于它们的主流产品,根本用不着费尽心力去设计新瓶子,以区别其他品牌。即使别人和茅台包装得一模一样,它依然无法取代茅台。这正是为什么红花郎酒瓶可以模仿,而茅台却无从模仿的原因。

和茅台、五粮液同样的道理。牛栏山、红星二锅头绿酒瓶的平民调性,也是难以模仿的。因为它们的味道、定位、价格、产地已然成为了一种类似民俗的地域文化。在未来,中国白酒真正拥有自己独立个性的品牌,都会成为自己经典酒瓶的坚守者。

另一种生活方式

大家看看北京的白塔,再看看主流的五粮液酒瓶,二者是不是长得很像。其实在传统酒瓶中,许多造型都与古典建筑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不过100ML装的五粮液·一马当先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。这个不锈钢扁形酒壶非常精致,略微沉重的质量非常称手。能彻底拧开的螺旋瓶盖看似略有不便,但沉重的份量会让握着盖子喝酒变成一件很有质感的事。

因为天气潮湿寒冷,不列颠男人(特别是苏格兰、爱尔兰)出门常常会带一把小金属酒壶,里面通常装着威士忌。走在阴冷的路上或海边,偶尔来上一口驱驱寒、提提神。这是一种有趣的生活方式——将酒文化渗入生活每个角落。红星二锅头也有100ml的玻璃瓶,但它并不代表这种生活方式。因为小玻璃瓶喝完了,就无法再利用,它仅仅是一种小包装商品罢了。而五粮液·一马当先所倡导的,却是一种独特的酒生活方式。它可以在旅途中、感到寒冷时、心情舒畅时,让你能来上一口酒,享受一下手握金属扁壶的感觉。即使壶中的五粮液喝完了,还能灌其他白酒、威士忌、白兰地……总之,它象征的是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。